Facebook Instagram YouTube Telegram Linkedin | EN

父亲节又快到了 时间都去哪儿了

“孩子在成长,要陪伴孩子,但是自己的父母渐老,我不能常回去陪伴,夹在中间,很不容易。”“曾几何时,我也是无忧无虑的少年,现在成家立业,也想起父亲当年为了家,所承担的责任。”在孝亲的季节,一起聆听中生代父母的心声吧!


(摄/ 张彧瑞)

五月母亲节、六月父亲节,趁着孝亲的季节,慈济基金会(新加坡)快乐亲子成长班(简称“亲子班”)近三百位的孩子和家长,于2024年5月26日上午齐聚静思堂,参与感恩双亲节。

慈济青少年班(简称“慈少”)演绎《跪羊图》,亲子班孩子演绎《天之大》,用手语歌表孝顺,随后短剧表演《时间都去哪儿了?》更呈现了现代社会里,父母、自身与孩子间的三代家庭关系。台下的小学生们或许看得似懂非懂,但是家长看了却是心有戚戚焉。

话剧让许多家长心底一揪,因为共鸣,默默湿了眼眶,苏琦晶就是悄悄落泪的其中一位母亲。

身为上有老、下有小的“三明治世代”,今天一家四口来参与的苏琦晶说:“《时间都去哪儿了?》短剧真的感动,我也问自己,时间都去了哪里,怎么一下子就不见了?”

这是曾婉容(中)第一次给妈妈苏琦晶(左)及爸爸曾铭德(右)奉茶。(摄/ 杨雯婷)

时间都去哪儿了?

只身来到新加坡打拼,组建家庭后更少回马来西亚家乡,苏琦晶贴切形容自己的角色:“孩子在成长,要养育照顾孩子,但是自己的父母渐老,我不能常回去陪伴,夹在中间,很不容易。”

养儿方知父母心,苏琦晶说:“当自己在忧心孩子的时候,我也常想着当年,爸妈也是这样把我们拉拔长大,但是那个年代没有网络,孩子发烧,我的父母一定更担心,完全不知道怎么办。”

丈夫曾铭德看完短剧同样很感慨:“曾几何时,我也是无忧无虑的青少年,现在成家立业,也想起父亲当年为了家,所承担的责任。”

《时间都去哪儿了》话剧讲述父母渐老、孩子在成长,夹在之间的中生代家长的不容易。(摄/ 张彧瑞)

82户家庭,近三百位家长和小学生齐聚静思堂,人数比平常多了一倍。(摄/ 杨雯婷)

两人的女儿曾婉容今年九岁,就读小学二年级,是亲子班的学员,平常苏琦晶会带着五岁的小儿子一起来亲子班,而这个特别的日子,曾铭德也一起来参与。

看到女儿曾婉容给自己奉茶,曾铭德心中非常感动,说:“奉茶仪式很温馨,这让孩子学会敬老、孝顺,让我觉得很温馨。”

奉茶环节,许多家长纷纷拿起手机,拍下孩子端茶走向自己的那一刻。(摄/ 杨雯婷)

与其追成绩 不如培养品格

曾铭德感恩太太每月都带孩子前来,他说:“新加坡确实比较注重成绩,但是我们都认为,孩子心灵上的成长更重要。”

两人异口同表示,品格的建立很重要,认可慈济教育孩子日行一善。苏琦晶高兴分享,女儿曾婉容在家中有两个扑满,一个是为自己存钱,另一个是布施给其他人。

苏琦晶说:“我常提醒姐弟俩,要感恩生长在新加坡这么有福的国家,所以我每天给她两块半零用钱,她有时会剩下八角钱,就会分别放入两个扑满。”

除此之外,两个孩子回到家都会常跟父母说,要爱护地球和动物,不要吃那么多肉,点滴改变,都让曾铭德和苏琦晶感到窝心和温馨。

用手语歌表孝顺,慈少手语演绎《跪羊图》。(摄/ 张彧瑞)

爸爸妈妈分工 带四子参与

这天多数孩子是由双亲一起陪同来上课,人数比平常增加一倍,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的学员被分成两组进行攻站游戏。

与曾家不一样,戴雪兰是独自一人,带着一双儿女来参加亲子班。一问之下,才知道戴雪兰有四个孩子;两个大孩子在慈少班,由丈夫陪伴,另两个孩子还是小学生,参加的是亲子班,由戴雪兰自己陪伴。

七岁的张宇绅(左)和九岁的张宇恩(中)在奉茶和喂食母亲的环节,让戴雪兰(右)倍感温馨,笑得合不拢嘴。(摄/ 张彧瑞)

“以前用硬的,藤条打到都歪掉。”戴雪兰透露,以前觉得孩子叛逆时,和丈夫会用“藤鞭教育”,却适得其反,丈夫的姐姐是马来西亚新山慈济志工,就建议他们带孩子参与慈济。

如今,戴雪兰两个大的孩子已经升上慈少班了,两个小的孩子则每月参与亲子班,她说:“孩子来到这里,真的有改变,脾气没有那么暴躁。”

孩子为父母按摩。(摄/ 杨雯婷)

戴雪兰同样被《时间都去哪儿了》触动落泪。“忙着带孩子的时候,我们自己的爸爸妈妈也正在老去;为了孩子的前途,来新加坡工作,也让孩子在新加坡受教育,所以很少回到马来西亚。”戴雪兰感叹:“我们就是夹心饼,有了孩子后,忙着带孩子补习等等,没有办法经常看爸爸妈妈。”

戴雪兰语重心长说,“道德教育很重要,我们都希望,孩子长大要回馈社会,要会感恩。”

同样被《时间都去哪儿了》触动落泪,戴雪兰分享,道德教育很重要,希望孩子长大要回馈社会,要会感恩。(摄/ 张彧瑞)